找到相关内容51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普乐寺导游词

    象征“十六空”,男女结合象征“大安乐”。左右各八足踏八物、八禽,象征“八成部”、“八自在”,裸体涅象征“不染尘埃”,怒发上冲象征“妙道”。关于欢喜佛象,在《四部毗那夜珈法》及东密《日本密宗》中都有这样...

    一闪一闪亮晶晶

    |博客文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7/1538584943.html
  • 平常心的般若禅观

    无法相。食睡如是,生活的一切动静亦复如是,就是生活中的禅修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。见了便作,作了便放下,了了有何不了。不离世间觉,于相而离相,见性成佛道。担水砍柴无非妙道,郁郁黄花尽显般若。若觉诸法本性...

    胡春业

    |般若|平常心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22424634863.html
  • 读《金刚经》的体会

    慧能提倡担水劈柴皆是妙道,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,所以,修的意思有很多种。就佛教层面而言,修与学是对立又统一的。学是对知识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,其中包括世俗的学问和佛教专业知识...

    刘忠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4541561.html
  • 憨山老学中“道”之多义性指涉与终极关怀

    含有造化生物之妙;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,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。是则有无并观、同是一体,故曰此两者同。恐人又疑两者既同,如何又立有无之名,故释之曰出而异名;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,而有不能生有,必因无以生有;无不自无,因有以显无,此乃有无相生,故二名不一,故曰出而异名。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,则不成一体,如何谓之妙道;故释之曰同谓之玄。斯则天地同根、万物一体。深观至此,岂不妙哉?...

    陈松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2046120.html
  • 禅宗的觉与迷

    动亦禅,担水砍柴无非妙道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求得悟道,“觉”与“不觉”毕竟不同,这又如何分别呢?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:“和尚修道还用功否?”慧海说:“用功”。源律师问:“如何用功?”慧海回答说:“饥来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4648873.html
  • 杨文会与近代佛教复兴

    出世妙道”定位佛教,认为它义理玄奥,只能依真心而得,与世俗知见不同。一般的哲学也是世俗知见,不能达佛教真知。一般的哲学家,只是用哲学家的眼光,哲学家的思维看待佛教,其结果,他们所理解、所看到的,就只能属于一般哲学方面的东西,而与佛教的“出世妙道”全不相应的。  佛法大旨在引地世人出生死轮回。(注释:《等不等观杂录》卷一《遗著》第七册。)  如来设教,义有多门,譬如医师,应病与药,但旨趣深奥,非深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650009.html
  • 关于儒、道、佛三家的理论极限

    一种做语言游戏的玩具。 第三看“担水砍柴,无非妙道”。 参禅打坐,是禅宗悟道方法之一种,是有限。既然连语言文字都可弃置不理,那么,经典自然无用,削发为僧、双掌合什又何用之有?慧能说:“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。一具臭骨头,何为立功课?”“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”(《六祖坛经》)其实,由于“即心即佛”,内在的“心”才是一切,因此,无论什么外在形式,都变得无足轻重。“担水砍柴,无非妙道...

    韩东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2952029.html
  • 《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》序言

    定了;闻说禅非关文字,便索性连经也不读、教也不看了;闻说参话头是入禅之妙道,便终日抱着话头,极尽思维之揣度,想找个答案;闻说静坐默照是修禅的捷径,便终日如枯木一般坐在禅堂里,沉溺于百物不思的空境,大吹...

    净 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0852264.html
  • 支遁的禅学思想

    是一切修行的终极目的,而对此也不要有任何执著,“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,明万物之自然;众生之丧道,溺精神乎欲渊。悟群俗以妙道,渐积损以至无,设玄德以广教,守谷神以存虚,齐众首于玄同,还群灵乎本无” 【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55353480.html
  • 佛教思想对冯友兰“境界”学说的影响

    ,本来是多光,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,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。   冯友兰认为:某人对于一事的了解不同,联系到该事对他的意义差别。佛家则认为:“举足修途,皆趋宝渚。弹指合掌,咸成佛因”;“担水砍柴,无非妙道”...

    王尤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40958770.html